
	这种做法广为流传,许多壶友都非常相信,那么是否是正确的,依据又是说什么呢?今天我们来聊聊这个问题。
	那也不卖关子,我们先说结论:以吸水、不挂水来鉴别泥料,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。
	首先给大家分析一下,热水浇淋到壶表面,壶的吸水性好,自然就干的快;另外如果不易在壶身挂水,自然也干的快。
	我们先说不挂水,这取决于几个因素,我们主要说三个。
	壶型
	▲西施为例
	壶型与水干快慢是有关的。
	举例来说,西施等壶型,在壶表面并不会形成积水,相对来水肯定是干的比较快的,而像仿古这类壶身线条比较平缓的,流水自然也较慢,干的就比较慢。
	烧结度
	▲朱泥潘壶
	如果烧结度、结晶度比较高,那么壶的瓷化程度也就越高。
	朱泥就是很好的例子,表面细腻,这类水也就容易从壶表滑落,自然也是干的快。
	加工
	这里的加工是指,如果壶经过抛光、打蜡等工序,那么自然壶表面也是非常光滑,不易挂水,干的就快。
	那么介绍完不挂水之后,再来谈谈许多壶友比较认同的吸水性说法。
	很多人认为,既然干的越快,说明吸水性好,也就说明透气性好,泥料自然也就好。
	其实这种判断也是错误的。
	我们先要知道,紫砂壶的吸水性与透气性,完全是两码事。
	紫砂的吸水性在其本身气孔的载水量,烧制的窑温低,泥门自然就松,吸水性就好,反之亦然。
	并且,吸水性并不是就越强就越好的,以前的紫砂壶出口标准是吸水性要低于百分之一点五的。
	如果按部分壶友的想法,干的这么快,吸水性这么好,那壶岂不外表浇几次,壶内里都要渗水了。
	而紫砂的透气性则是在其双气孔的结构,只要达到烧结温度,透气性都不会受到太大影响的。
	这样介绍之后,壶友们应该可以了解了,对于壶干的快不快,和泥料并没有直接的联系,其中的变量有很多,最多也就能看出吸水性好不好。
                    	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(责任编辑:admin)
                
















